中國科學報見習記者辛雨報道“除中國近海外✸,幾乎所有大型全球海洋觀測都是西方主導,我國對全球海洋的觀測能力嚴重不足👩🏼⚖️,這是我們向海洋強國和氣象現代化邁進的一個‘卡脖子’問題🕺。”6月8日,在中國氣象局與青島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海洋氣象科技創新戰略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沐鸣2平台副校長張人禾表示。
張人禾指出,目前全球海氣界面觀測特別是海氣同步觀測匱乏,嚴重製約了對海氣界面能量和物質交換以及海洋對大氣影響的科學認識。
“與海氣界面能量交換觀測相比,物質(水、碳🕸、氮等)交換的觀測更加匱乏。全球海氣界面能量和物質交換觀測的不足😺,嚴重製約氣象業務預報特別是海洋氣象預報水平的提高。”張人禾說。
張人禾認為👦🏽,面對全球海氣界面觀測匱乏現狀,應抓住海氣相互作用的關鍵問題⛱,建立中國海洋氣象海氣界面觀測網🚘。“可從選擇重點區域進行科學試驗開始,逐步業務化,為防災減災🧑🏼🔽、保障海上經濟活動提供海洋氣象支撐。”
據介紹🏋🏻,近年來,中國氣象局已初步建立了以沿岸及近海海域為主的海洋觀測網,以及覆蓋我國近、遠海的極軌、靜止氣象衛星遙感監測業務,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觀測體系👨🏽🔬。
研討會上🤸🏽♀️,中國氣象局和青島市人民政府簽署了共建青島海洋氣象研究院的合作協議。
(來源:《中國科學報》 (2021-06-10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