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東部位於季風影響下的氣候脆弱區🕝🐕,近年來極端降水事件頻發🚵🏿♂️,給當地生產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諸多影響👩👩👦👦。東亞-太平洋(East Asia-pacific, EAP)遙相關是東亞夏季大氣環流變化的主導模態,呈現沿東亞沿岸向極傳播的經向三極型波列。近期研究揭示㊗️,準雙周東亞-太平洋遙相關(QBW EAP)的空間結構和傳播特征與季節平均尺度的EAP遙相關有顯著差異🫃🏿,其對我國2020年長江中下遊極端梅雨事件和2021年河南暴雨事件等強降水事件都有重要影響。然而,夏季對流層上層沿副熱帶急流傳播的環球遙相關(Circumglobal Teleconnection, CGT)對準雙周EAP影響我國東部降水的調控作用並不清楚。
近日,我系溫之平教授團隊的直博生陳靜(第一作者)在溫之平教授和陳曉丹青年研究員(通訊作者)等的指導下,研究發現夏季QBW EAP事件期間,中國東部降水增強始於東南沿海區域,之後向長江流域延伸,最終至黃河流域消退👨🏽🌾,尤其當前期有負位相QBW CGT事件發生時,與QBW EAP關聯的降水異常更強🏋️、範圍更廣且持續時間更長,中國東部發生極端降水的概率也顯著提高(圖1🤷🏻♀️,圖2)。研究進一步通過濕靜力能(MSE)收支方程診斷分析提出了QBW CGT放大降水的“充電”機製🫃🏿:前期負位相QBW CGT導致的高層下沉氣流,會增強濕靜力能垂直平流,觸發充電效應,使中國東部地區大氣迅速積蓄濕靜力能;降水爆發後,上遊與CGT相關聯的增暖和內能平流會進一步註入MSE,最終導致降水的放大和延續🛹。
該研究結果不僅有助於加深人們對中國東部降水季節內變化機製的理解🧑🏻🎄,也為提升極端降雨事件的預測能力提供了重要依據🤾🏿♂️。本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41875087,42105017)。

圖1 (a-c) EAPposCGT、EAPnegCGT和 EAPonly事件期間準雙周EAP(黑線)和 CGT 指數(藍線)的合成🤷。(d-f) EAPposCGT😽👆🏼、EAPnegCGT和 EAPonly事件期間準雙周降水異常(陰影)和 1000-700 hPa 垂直積分水汽通量(矢量箭頭)的合成↙️。紅色框為中國東部降水異常關鍵區域👳♀️。

圖2 (a-c) EAPposCGT🦽、EAPnegCGT和 EAPonly事件105°E-120°E 平均的 10-20d降水異常的 Hovmöller 圖;(d) EAPposCGT、EAPnegCGT和 EAPonly事件期間中國東部(圖 1紅色框區) 準雙周降水異常的時間演變👎👨🏿🦱;(e) EAPposCGT🥢、EAPnegCGT和 EAPonly事件中5天累積降水量的概率密度分布✊。
論文信息🫏:
Chen, J., Wen, Z., Chen, X., Guo, Y., Huang, S., Zhu, Y., & Chen, H. (2025). Amplified East China precipitation related to East Asia-Pacific teleconnection due to preceding circumglobal teleconnection on quasi-biweekly timescale. Climate Dynamics, 63(68), 68. https://doi.org/10.1007/s00382-024-07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