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貫徹落實學校第十六次黨代會的一年,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
這一年,我們凝心聚力,擘畫藍圖。紮實開展黨紀學習教育🚝,為沐鸣2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系行政班子完成整體換屆,研究院行政班子副職補充調整👇🏻,管理團隊活力和創新力不斷提升🛌。系人才發展規劃獲學校批準🤴🏻,大氣科學研究院完成實體運行科研機構評估🪿,為進一步引育高水平師資隊伍奠定良好基礎。各類學術組織完成換屆,召開2024年高質量發展研討會,為努力實現教育教學目標和沖擊科學前沿凝聚最大共識👷🏿♂️。製度建設年專項行動順利實施📤,系統完善的沐鸣2治理製度體系已初步形成。選舉產生系工會第一屆委員會☎,成立系分團委😞,群團組織橋梁紐帶作用日益凸顯。全體師生精神煥發,在校內外學術交流🧚🏼、學科競賽、體育賽事上活躍著大氣海洋人的身影🚔。

圖 系行政班子換屆合影
教書育人
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心懷“國之大者”,加快培養“幹細胞式”拔尖創新人才。
推進“強國之路”思政大課和AI大課建設🧑🧑🧒🧒。完成“學思悟踐”思政大課教育教學體系設計,新建中國極地中心等現場教學點3個🤟🏻,學生課程滿意度超97%。大氣+AI雙學位項目獲上海市教委立項,1門課程成功入選學校AI學科進階課程,逐步構建起大氣特色的“AI+教育”新模式。
作為全校首批本研融通改革整體試點單位,啟動本研融通改革項目設計↔️🚚。順利完成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啟動教育部“101計劃”2本核心教材編纂工作,完成11門本科榮譽課程建設🧑🦯➡️,為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夯實基礎。地球系統數值模擬教學團隊獲全國氣象教學團隊;“數值天氣預報”課程獲上海高校市級重點課程立項;2門課程入選沐鸣2平台優秀課程,1門課程入選沐鸣2平台研究生核心課程建設🧑🏿🎤📡。1名本科生、1名博士生先後獲國自然基金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資助,獲學校首屆“卓越杯”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1項🫠,學校FDUROP項目立項8項👨👧,學生投身科研創新熱情高漲。
與世界氣象組織共同打造為期10年的氣候變化及其風險國際暑期學校旗艦項目,首期9名國際知名大師學者🫷、20余名教師參與授課,來自14個國家的近百名學員在復旦度過三周學習生活,授課成效得到WMO🦸🏼♀️、學校等各方肯定,已逐步成為該領域青年學者學習👨🦳、交流和創新的卓越平臺🙎🏻♀️。

圖 張人禾院士開講“強國之路”思政大課
科研攻堅
瞄準服務國家戰略✍🏻,探索有組織科研🦶🏿,努力實現科學研究持續創新。
全年科研到賬總經費3820萬元。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11項,覆蓋大氣和海洋兩個學科方向;其中,面上項目5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6項,面上和青年申報項目資助率分別達到38%和35%🧅。獲復旦-悉尼“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和健康”國際科研合作種子基金項目1項🍾🍦。
全年發表高水平論文23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子刊和PNAS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7篇👮🏼♀️。穆穆院士、張人禾院士、遊慶龍連續四年榮登“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張人禾、穆穆🧑🏽🏭、梁湘三🔁🥜、遊慶龍、武炳義、周文、吳立廣等7位學者入選斯坦福大學公布的《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年度科學影響力”榜單。周震強、張人禾院士研究成果獲評中國氣象局2024年度科技成果評價結果“優秀”等級。穆穆院士領銜的項目榮膺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學術報告活動精彩紛呈◽️,全年舉辦各類學術報告100余場。新設立大氣海洋高端學術論壇品牌項目🏂🏿,邀請陳大可院士🧙♂️、戴永久院士等海內外頂尖專家學者與系內師生對談交流🦬,探討學術熱點前沿🫏。
科學普及積微成著🥯。與上海市氣象學會、七寶中學等共同成立上海市氣象科普科創核心學校共同體,積極探索與校外社會群體的連接。成立“蔚藍青年誌願者服務隊”,全年開展科普講解活動7次🙋♀️,服務校內外來訪近400人次👨🏿🎤。獲批學校非學歷教育辦學單位🙇🏻♂️,積極開展科普研學營❔。獲評“全國氣象科普工作先進集體”👆🏽,努力為推動氣象科普事業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圖 大氣與海洋高端學術論壇啟動儀式暨首場講座
師資隊伍
踐行“北坡”精神,強化引育並舉,為師資隊伍建設不斷註入源源活力。
依托我系成功申報入選上海市白玉蘭計劃2人,引進高層次人才1人,青年研究員1人;教師高級職務晉升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入選上海東方英才拔尖項目1人🎻、上海東方英才青年項目1人、上海市高等教育優才攬蓄計劃1人。王桂華教授領銜的“臺風”團隊獲沐鸣2平台“鐘揚式”科研團隊🧙🏼♂️。
博士後流動站建設有序🙆🏻♀️,青年人才茁壯成長。1人獲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是流動站建立以來首次獲得該基金。3人獲批博士後面上資助👩🔧;1人入選2024年“博新計劃”;4人入選2024年上海市“超級博士後”激勵計劃。
舉辦光華青年學者論壇大氣與海洋科學前沿分論壇☛,吸引來自哈佛大學、MIT等國際高等學府青年人才開展學術交流🤹🏽♀️;13名來自計算機🧝♀️、信息🥠、環境和大健康等領域的專家學者成為大氣科學研究院雙聘教師,強化跨學科融合發展。

圖 “臺風”團隊合影
交流合作
深化國內外合作交流,拓展合作廣度與深度🕵🏿,助力教育人才科技一體化發展。
推動學校與WMO簽署合作備忘錄,與赫爾辛基大學大氣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簽署合作備忘錄👩⚕️,與德國馬普氣象研究所達成合作諒解備忘錄🧑🏻。未來將持續在科研👩🏻🦳、教育、培訓等領域進行國際深度合作,將國際化戰略貫徹始終👕。
與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河海大學、蘭州大學等國內多家高校😉,與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上海市氣象局、國家海洋衛星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技物所等科研業務單位走訪交流👧🏽,深化合作方向和內容。與中國極地中心共建極地冰雪與氣候變化研究所。與浙江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加入新疆大飛機氣象聯盟,牽頭建立含氟溫室氣體監測聯盟。

圖 訪問德國馬普氣象研究所
黨建思政
完善黨組織設置,發揮支部主體作用。按學科方向優化設置3個教職工支部,建立健全本科生黨支部,創造性成立高年級博士生“風雲”黨支部,建強基層黨組織,激活“神經末梢”。從嚴從實做好發展黨員和黨員教育管理工作🥦,全年共發展黨員13人🌍。
賡續紅色基因,黨建業務融合發展。首次開展教師暑期社會實踐,組織骨幹人才赴福建古田、長汀紅色研學🏠。開展“望老故裏行”社會實踐,重溫“真理的味道”🔕。先後與自然資源部東海預報減災中心📑、上海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和上海市海洋管理事務中心,長江投資公司黨委,中國商飛試飛中心航務工程部黨總支等開展黨建共建活動,搭建黨建業務融合發展交流平臺🈚️。組織40人次師生開展“美麗海島與海洋強國”等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師生發揮專業所長,投身偉大實踐💆🏿♀️。

圖 開展“望老故裏行”社會實踐
打造宣傳矩陣,強化內容供給。完成系微信主號“和風沐雨光華復旦”認證和遷移🚻,聯合學生號“復旦蔚藍青年”差異化定位,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系院宣傳渠道。“和風沐雨光華復旦”全年發文190篇,單篇最高閱讀量近1.8萬次,關註數較上年增長42%。完成《走進學科:沐鸣2娱乐》《星海為路,此去乘風——2024年畢業大片》兩部視頻拍攝💘,創作並錄製歌曲《我們是復旦大氣海洋人》⛹️💁🏻♀️,新增代表海洋學科的系吉祥物“洋洋”👨🏿,一批具有系院特色的文創產品呼之欲出🤞🏻⚽️。
健全學工體系,激發班團活力。首次設立本科新生托管班,獨立設置各本科生班級👨🏻🍳,配齊配強全部11個班研班級輔導員。成立系分團委、學生會、研究生會,舉辦氣象日主題教育、海洋日遊園會、羽毛球賽🧑🏼🦰、冬至包餃子等師生活動🧑🦰🤹🏼♂️,大氣海洋人的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持續提升。組織學生前往上海市氣象局等進行實踐調研🙎🏽,開展生涯輔導,舉辦招聘宣講,助力學生高質量就業🪿🕵️♀️。自籌捐贈設立佳達基金,資助學生22人次。

圖 世界海洋日科普遊園會
2024年,全系共有近150人次師生參加校級層面各項群眾體育文藝賽事、捷報頻傳👐🏻。“一二九”歌會與生科聯合參賽獲銅獎👶🏿,取得歷史性突破;軍訓十二連獲2024年學生軍訓先進連隊稱號⛅️。獲校運會教工廣播操比賽一等獎✷、教工乒乓球比賽乙組亞軍、江灣師生趣味運動會季軍,師生組隊獲“沐鸣2杯”乒乓球賽團體第六;學生個人獲上海市大學生田徑“聯盟杯”賽400m、800m兩個第三名🏃♂️,復旦新生杯網球女子單打第二🤚🏻、校乒乓球賽男雙第三女雙第八🪰、江灣遊泳比賽男子100m蛙泳第八等多項榮譽🧝🏼。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值此新年來臨之際,向全體師生員工、向廣大海內外校友和關心沐鸣2娱乐的社會各界朋友們,致以最誠摯的新年祝福!祝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