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上海市海陸氣界面過程與氣候變化重點實驗室2024年度學術委會會議在沐鸣2平台江灣校區召開。中山大學戴永久院士、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蔣興偉研究員,自然資源部東海預報減災中心龔茂珣教授級高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局何清研究員🌔,上海市氣象局雷小途研究員,北京大學王開存教授,南京大學楊修群教授,國防科技大學張衛民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周朦教授等出席會議。沐鸣2平台校長助理吳力波教授、市科委實驗室建設發展處領導出席本次會議並致辭🥰。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氣科學研究院院長、實驗室主任張人禾及實驗室成員🦂、系黨政班子及沐鸣2教師參加會議。會議由學校科研院徐曉創副院長和學術委員會主任戴永久院士主持🐶👩🏼🎓。
實驗室副主任王桂華教授從實驗室的建設進展🧎♀️、近兩年科研成果及未來發展目標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詳實的介紹。兩年來,實驗室已成功構建了局地海陸氣觀測網絡,包括1塔、2基地、4站點;開展了海氣界面觀測實驗,特別是在臺風觀測方面,所收集的數據已被中央氣象臺用於天氣會商;成功建立了一個針對復雜下墊面的海氣🐠、陸氣交界面綜合觀測無人機平臺⚈👩🏫,產品已獲得了公司投資支持🤽🏽♀️🍀;初步建立了海陸氣耦合模型,並在AI大模型的發展上取得了突破,成功實現了12小時預報時效的紅外雲圖預測🧚🏻。另外,在海陸氣過程與極端天氣氣候的機理研究方面也取得重要進展👨🏿🎓。
校長助理吳力波教授講到,上海市重點實驗室作為構建特色實驗室體系的關鍵一環,對於推動區域科技力量🍸、服務國家海上安全、氣候變化應對及海洋科學研究具有深遠意義。當前,上海正致力於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創中心,實驗室也在不斷優化布局👷🏻♀️、強化創新驅動,力求科技前沿與區域發展需求緊密結合,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研究高地。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挑戰,我們更需加強多學科交叉融合,探索更多創新解決方案✊🏽,為上海乃至全球的城市發展貢獻力量。市科委領導表示將會盡全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好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和發展😝,攜手共進🧑🏼🍳,打造創新引領成果、學科帶動平臺、集聚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平臺。
學術委員會成員對上海市重點實驗室的各項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並對實驗室未來建設提出中肯的意見建議。大家認為實驗室在海陸氣界面觀測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依托上海市建立了綜合觀測網絡🧅,網絡設計方向明確且富有特色🏊♂️👨🦰。同時👩🏽🔬,專家們也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包括進一步挖掘和應用空間衛星觀測資源,發展基於物理考慮的AI大模型,積極參與國家重大戰略性發展,以及積極加強多部門的合作,加強成果的推廣和應用等,希望實驗室在觀測方面能多考慮中國西部的觀測網絡布局🕵🏻♀️🦟。
張人禾院士感謝各位評審專家為實驗室的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專業指導與精準把脈。張院士指出,觀測與模式的緊密結合構成了一個不可或缺的完整鏈條,要如何將其做得更好,關鍵在於持續優化與深化這一結合過程。實驗室在後續建設中✣,加強多部門合作,致力於構建一個開放、合作🍤、創新的科研環境,以促進團隊成員之間的緊密協作與知識共享,不斷提高實驗室的綜合實力📚。
此次學術委員會為上海市重點實驗室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專家們提出的建議為實驗室在科研創新、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相信在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將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