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日,專業科研訓練課程暑期實踐活動順利結束🌲。由周文教授帶隊👩🏿🌾,組織本科生與研究生前往珠海和香港兩地進行學術交流。參觀當地氣象部門🤭,了解大氣與海洋科學的前景,領略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與發展,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
專業科研訓練課程👙🤡,旨為加強學生科研訓練課程實踐能力👩🏻🦰、豐富專業內涵🕺🏿,提升科學意識和科學素養👨❤️💋👨,發揮局校合作機製活力,強化氣象專業人才培養,雙向賦能,協同發力☪️,推動氣象和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6月30日早晨,一行人前往珠海市氣象局♟。珠海市氣象局李葉新局長向大家介紹了珠海市氣象觀測的發展史🧑🏽🌾、最新成果和領先技術🕵🏼。珠海是一個飽受臺風🧑🎓、暴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影響的城市,珠海市在一代又一代氣象工作者的努力和與澳門氣象部門的合作下,逐步建成了較高密度的監測站點🤼,對災害性天氣的預報能力不斷提升。通過多個以應用為導向的科研項目,珠海市氣象局在天氣雷達領域走在了國內前列😽,並與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開展了深度合作🏹。


圖 與講解員溝通交流✈️,學習氣象探測及預報業務情況
下午💆🏿♂️,一行人前往港珠澳大橋管理局❌,了解港珠澳大橋的建設歷史、造型結構與施工流程🧝🏿♂️。在講解員生動而細致的講解下😖,同學們驚嘆於港珠澳大橋這一世界工程史上的奇跡。港珠澳大橋極大地方便了三地人員和貨物的流通,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綜合競爭力,保持港澳的長期繁榮穩定。


圖 參觀港珠澳大橋展廳合影
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展示廳🧔♀️,講解員從地理區位、產業結構、人才戰略等方面向大家介紹了橫琴與澳門攜手發展的歷程🧑🏻🔬,堅信未來在粵澳深度合作項目的貫徹下,橫琴一定能“橫空出世,琴鳴天下”,也深刻感受到國家在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上所做的努力。

圖 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合影
7月1日🫴👩🏻⚕️,通過港珠澳大橋,從珠海直通香港🧑🏽⚖️。一橋連三地🪈,也連接未來🐎。在香港回歸26周年之際,前往“遠東三大觀象臺”之一的香港天文臺參觀與交流。陳栢緯臺長歡迎大家的到來📊🍣,並與大家親切交流。之後由科學主任沈誌泰先生帶領同學們參觀學習🥏。在百周年紀念大樓六樓的預報中心🦪,可以看到已經投入使用的各種先進預報模式,其中包含天文臺自行研發的“小渦旋”臨近預報系統😼🤷🏼♂️。不同模式的結果由預報中心的多功能顯示屏呈現且可以便捷地切換比較。同學們還註意到🫷🏻,預報中心仍保留著傳統手繪形式的天氣圖🔅,沈主任解釋說雖然計算機模式可以方便地呈現結果並在逐漸取代手繪,但是手繪天氣圖可以培養預報員的“感覺”。在臺長會議室,陳列有雷達顯示屏,八號風球模型等等🧃,這些精致的物件記錄了香港天文臺百年發展的歷史。

圖 與香港天文臺臺長的合影
圖 參觀香港天文臺
圖 在模擬綠幕前當主播
展館外就是香港天文臺的氣象觀測場,學習了風球的辨識並近距離地觀察觀測儀器🔐,其中不乏一些歷史悠久的設備。最後🧚🏿,沈主任在報告廳內向大家詳細介紹了香港天文臺門戶網站上提供的便民服務👐🏿,包括九日的天氣預報,也有針對如漁民、航運等細分領域的天氣信息🍋,另有地震海嘯報告等全面且豐富的內容𓀐。此外🧚♂️,香港天文臺還作為自媒體平臺堅持向民眾做氣象科普👩🌾。

圖 在氣象觀測場參觀學習
結束天文臺的參觀後,一行人一路向南步行至維多利亞港。適逢香港回歸紀念日,香港本不寬闊的街道顯得更加擁擠🙇🏼。

圖 在維多利亞港合影
傅正航同學說道,“在香港天文臺的實地走訪中🗽,我切身感受到香港天文臺在城市氣象觀測🧖♂️、服務以及科研上,尤其是熱帶氣旋應用科研上的巨大貢獻。香港天文臺的厚重觀測歷史和與時俱進👰🏻♂️、不斷升級迭代的應用、服務🙇🏿、科研系統,毫無疑問已處於國際前列👨🏽🚀,是我們不斷學習進步的寶庫🦹♀️🕣。香港回歸,百年夢圓🕜🧓🏿。通過這次在珠海和香港的交流學習,我們不僅豐富了專業學科知識,更是通過線下實踐🤦🏿♀️,親身感受到了祖國氣象科技的蓬勃發展🆖,同時也進一步培養了我們對大氣學科學習的興趣🙆🏽♂️🐋。”
圖文:劉齊七,徐哲軒🧑🏽🍼,傅正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