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2/大氣科學研究院與中國氣象局-沐鸣2平台海洋氣象災害聯合實驗室聯合主辦的海洋氣象系列報告第5期學術報告會於2020年8月26日在線上召開🪆,上海市氣象局戴建華首席預報員針對“長三角地區雷暴活動與成因分析”做了精彩報告🫷🏿。本次報告吸引了眾多校內校外科研和業務人員及研究生參加0️⃣。
戴建華老師根據長期研究結果並結合業務預報實際,詳細介紹了長三角地區雷暴活動特點和成因以及預報難點👼🏿,研究發現長三角地區的雷暴活躍區主要位於一些中型城市🏊🏻♂️、山區(特別是孤立山地)和水陸交界附近,局地型單體所占比例最高,且與城市、山地和水陸邊界有關,中距離雷暴密集於水陸交界地區,長路徑雷暴集中在幾條主要移動走廊;盛夏雷暴具有午後單峰型,梅雨期有雙峰型特點;垂直結構特征上🍢,雷暴在盛夏期發展最為旺盛,梅雨期次之,但強雷暴在各個季節間差異減小♿️;新生雷暴發生峰值區位於12-18時,但長距離移動雷暴日變化特征不明顯;城市下風方向為一個明顯的雷暴加強區,局地強雷暴和中距離雷暴的分別位於城市下遊約10-30km、20-40km的距離內🤷🏿,明顯的雷暴減弱區則位於水陸交界的大型水體一側,長距離雷暴從水面“上岸”後和地形迎風坡處有明顯的加強;長三角地區雷暴分布差異為太陽輻射及下墊面不均勻所致,長生命期雷暴與天氣背景有關系;新生雷暴的觸發和發展階段往往與城市熱島🧑🏽🏭🔽、山谷環流、海陸環流有關,它們的疊加效應導致局地強雷暴更易新生;多種類型的海風鋒及其與城市熱島的相互作用🤼♂️,在雷暴觸發與發展中起到關鍵作用🤹🏽。
報告結束後🧚,戴建華老師與參會者針對我國強對流天氣過程的生成、發展演變規律以及預報技術及熱點科學問題進行了熱烈的交流和討論。戴老師的報告讓在線參會人員對長三角地區雷暴特征和演變規律有了更深的認識,對強對流天氣過程的預報技術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明確了目前在強對流天氣研究方面的前沿科學問題。
報告人簡介:戴建華,上海中心氣象臺技術總工,正研級高工,“全國百名首席預報員”🤍。長期從事天氣預報預警業務,承擔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機理研究和預報預警技術及業務系統研發👱🏼♀️。現擔任中國氣象學會雷電委員會委員🤳,華東師範大學雙聘教授,中國氣象局強對流創新預報員團隊帶頭人之一,上海市氣象局強對流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曾獲得全國氣象行業預報技能大賽個人全能三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次、三等獎2次🧖🏻🎾,及“全國氣象先進工作者”㊗️、“上海市防汛先進個人”💒、“上海市世博工作優秀個人”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