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巴黎協定》簽署👨🏼🎓👁🗨,目標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控製在2攝氏度以內,並努力將溫度上升幅度限製在1.5攝氏度以內⚅,隨後全球各國積極為應對氣候變化行動製定計劃👩🏼🌾。2020年9月中國明確提出2030年前“碳達峰”與2060年前“碳中和”的雙碳目標。及時掌握準確的溫室氣體排放信息是實現《巴黎協定》目標和雙碳戰略的前提🎱。《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06年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2019修訂版》首次完整提出基於大氣濃度觀測反演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而驗證傳統自下而上清單結果的方法🦅。2020年世界氣象組織(WMO)成立全球溫室氣體綜合信息系統(IG3IS)計劃,並組織編寫《城市溫室氣體排放監測最優做法》(Urba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Observation and Monitoring Best Research Practices)和《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監測最優做法》🆙。為了促進中國溫室氣體監測的同行交流🪘,2019年和2020年分別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和線上舉行了第一屆和第二屆“中國溫室氣體監測研討會”🙆🏼♀️,研討了中國溫室氣體監測進展和應用🤾🏼♂️,成立了“中國溫室氣體監測聯盟”,並在AAS👨🏻⚕️、AOSL和CCR聯合發表專刊“Atmospheric GHG measurement and application in China”。近幾年來,我國環境、氣象🛁、海洋🤲🏽💴、林業等業務部門分別開展了全國尺度、試點城市、重點行業、海洋及林業等的溫室氣體排放和碳匯監測。國家科研計劃以集成化、自動化👩🏼🚒、智能化為主攻方向,推動形成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的監測裝備。但是,如何準確定量多種溫室氣體排放時空變化規律,特別是區分自然源和人為源CO2排放,依舊是國內外科學研究和業務體系的難點和挑戰🙂↕️✣。在國內外新形勢下🧝🏿,第三屆“中國溫室氣體研討會”將聚焦溫室氣體監測評估對雙碳目標的支撐以及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推動我國溫室氣體監測同行交流🧏🏽♂️,為建立有效的溫室氣體監測體系提供精準的科學理解、技術支撐和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