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繼續推動“世界氣象日”科普教育,3月22日下午,“全球變暖之下的極端天氣氣候”講座在線成功舉辦。我系武炳義、左誌燕、袁嘉燦三位老師為大家帶來了一場氣象前沿的學術科普盛宴。該講座由沐鸣2平台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和沐鸣2娱乐主辦🧑🏻🎓,沐鸣2娱乐教職工黨支部聯合校研究生團工委、研究生會、環境-大氣研究生會、團委學生會、大氣系20級本科生一班團支部🏒、21級碩士生黨支部、希德書院團工委和學生自管會共同承辦。該講座作為“相輝講堂”之道路自信系列世界氣象日專題講座面向全校師生開放,包括沐鸣2娱乐教職工黨支部全體成員共200余人在線參加。
武炳義老師從氣候預測的主題入手,首先解釋了為何將信號目標鎖定在北極,然後通過北極趣聞和親身經歷的故事,闡述了北極對於我國氣候預測的重要性以及我國在大氣和海洋方面的研究對極地研究的貢獻。北極在空間上離我國很遠,但是現實中離我國很“近”,我國冬天經歷的寒潮👩🏻🍳、夏天經歷的高溫熱浪和強降水都可能與北極有密切的關系。北極航道的開通還能為我國航道運輸大幅度地節省航運時間和縮短航程。同時,他還概要地介紹了如何利用夏季北極海冰和北極大氣環流來預測東亞冬季風趨勢。最後🍌,他鼓勵大家不論是做研究或拓展興趣,都要開闊視野,才能“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左誌燕老師與大家分享了全球氣候變暖的作用因子✍🏽,通過陸氣相互作用分析闡述耦合機製在極端氣候分析當中的重要地位🫸🏽,通過相關數據分析解釋為何目前全球都要控製排放的原因。IPCC AR6的報告指出“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從科學認知演變為不爭的事實”#️⃣🙇🏽。中國是最負責的大國,執行的“雙碳計劃”是最嚴格的綠色共享社會經濟路徑。左老師還提出,需要跟蹤氣候變化信號。變暖信號越強🧾🍁,越對生物多樣性會造成毀滅性的影響,所以不能忽略陸氣耦合作用,這也是跟蹤氣候變化、生態環境健康最重要的信息之一👨🏽🌾🏋️♂️。
袁嘉燦老師從2021年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展開🏋🏿,著重講解了在全球變暖下熱浪的變化特征💁🏻♀️⛹🏽♂️,及其對人體健康和勞動力等方面的影響和應對,特別指出除了高溫度以外🫴🏼🦿,高濕度也是熱浪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濕熱浪也越來越受到關註🥅。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陸地上高溫熱浪的頻率和強度不斷增長,濕熱浪增多增強影響範圍更廣,由熱浪引起的健康風險也不斷攀升👩🏿🚀。據IPCC AR6第一工作組的評估報告顯示,近年來人類活動向大氣中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改變了土地原有的使用屬性𓀋,這些對全球陸地上熱浪以及熱浪相關的健康風險所呈現的增長趨勢有重要貢獻🔧🧑🏻🦽。所以國際社會呼籲每個國家製定碳中和目標👩🏿🎤,為實現巴黎氣候協定中的目標而努力。我國提出的“雙碳”目標重大戰略決策,將深遠影響能源工業結構☁️、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等。在積極實現“雙碳”目標的同時,我們還需要警惕熱浪帶來的風險,提高對熱浪的預警和防護的能力和精細化水平。
系教職工黨支部聯合各學生組織,師生共同開展了“世界氣象日”系列活動⬅️,將攝影作品👨🏽🔬🈵、文學作品🧑🏿🍼、短視頻等多樣化的科普形式與專業知識結合🐄,引導老師和同學深入研究全球變暖的因素🎩,揭示極端天氣氣候的規律以及變化💪🏻🤘🏻。氣候變化預警和行動涉及多個學科和多個領域,作為大氣人有責任服務於國家的需求👨⚕️,共建美麗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