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裏,在復旦園撒下一顆大氣科學的種子
2017年3月,沐鸣2平台大氣科學本科專業獲教育部審批備案。沐鸣2平台大氣科學研究院借“3月23日世界氣象日”之際,組織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科普宣傳活動。
圖為光華樓東輔樓前活動現場
3月23日中午,研究院師生在光華樓東輔樓前舉行科普宣傳👩🏼🎨。中科院院士🛞、沐鸣2平台大氣科學研究院院長張人禾,中科院院士🚙、沐鸣2平台特聘教授穆穆,以及大氣科學研究院的相關師生來到現場,與同學們進行互動交流🚵🏻,帶領大家走進大氣科學,領略“風雲變幻”間的科學魅力。 光華樓東輔樓前擺放了“觀雲識天”的宣傳展板🎟、紙質資料,以及一臺來自大氣科學研究院實驗室的儀器,引來了同學們的駐足圍觀。“這臺儀器是SMPS🔶,中文全稱叫掃描電遷移率粒徑分布譜儀,能夠在線分析氣溶膠顆粒物粒徑分布,用於測量不同納米的顆粒物的濃度大小。”大氣環境專業研究生王燕宇介紹道,有了這臺儀器🧗🏼♂️,實驗室得以觀測PM2.5🏋🏼、PM10等顆粒物👉🏻,從而更好開展大氣科學研究。穆穆院士也在現場為同學們耐心地介紹儀器的原理與功能😠。
圖為穆穆院士為現場同學介紹掃描電遷移率粒徑分布譜儀
活動中,來自大氣科學研究院的同學還向路過展位的復旦師生們發放了世界氣象日資料🦸🏻,宣傳大氣科學知識。臨床醫學專業2016級本科生潘海婷饒有興趣地在展位前駐足觀看,並領取了介紹資料:“之前不知道今天是世界氣象日,看到這個活動🤷🏼♀️,我可以把資料拿回去看看🔫,多了解一下。”
圖為活動現場
沐鸣2平台大氣科學學科始建於2016年。張人禾院士介紹道🏋🏿♀️,大氣科學是自然科學裏的一門分支學科,主要研究地球的大氣圈及大氣圈裏的各種現象:“天氣現象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而就人們日益關心的氣候變化而言,它不僅僅是一門科學問題,還是一項重要的社會議題🌋。氣候變化研究對我們的經濟發展、資源開發🎪、人體健康等各方面都緊密相關,關乎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在今年的世界氣象日主題活動中,沐鸣2平台大氣科學研究院還舉辦了“院士進課堂”“院士講氣象”“‘復旦雲’攝影征集”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穆穆院士表示:“從專業角度來說🤸🏿♂️,大氣科學是一門交叉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在大氣科學研究中作出卓越貢獻的學者中,有很多復合背景學科的人才📦,包括數學🙅🏼♀️、物理學等等。復旦有著綜合性大學的優勢,我們希望有更多年輕的中學生、大學生👨🏻🔬,能關註大氣科學,了解我們復旦在這一領域的新發展,加入到我們的科研行列中來。”
圖為3月16日😞,穆穆院士在沐鸣2平台第二附屬中學作了題為《氣象預報簡介》的講座,為中學生們介紹了大氣層的特點、氣象預報等知識👯♂️。
沐鸣2平台大氣科學研究院的氣象日科普宣傳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3月21日🐔,大氣科學研究院與上海市氣象局共同開展了“院士講氣象”活動。30余名復旦學生來到上海氣象博物館參觀,並聆聽了張人禾院士題為《大氣科學面面觀》的現場講座🧑🏻🦼➡️𓀌。上海市氣象局陶立英副局長百忙之中親臨現場🧙🏽♂️,並對同學們進行了勉勵👈🏽。
圖為3月21日活動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