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這塊全球熱帶氣旋(俗稱臺風)最活躍的海域👍🏿,近年來頻頻遭受更強⬆️👩🏽🚀、更猛烈的臺風侵襲,給沿海地區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近日第11號臺風“摩羯”在菲律賓以東洋面生成,進入南海後在短短兩日內迅速加強為超強臺風(圖1)🧑🎨,並於9月6日下午以超強臺風級別在海南文昌登陸,中央氣象臺連續發布臺風紅色預警🐁。因此🔂,認識和預報這些“風暴巨獸”增強速率的驅動因素一直是大氣科學領域的一大難題🚃🌅。近日🍔,一項題為《Unveiling the dominant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long-term changes in Northwest Pacific tropical cyclone intensification rates》的研究著眼於這一難題👨🏿🍼,為我們揭開了西北太平洋海域臺風增強率長期變化背後的神秘面紗。
圖1 2024年9月5日10點45分臺風摩羯雲圖(來自網絡)
該研究利用美國夏威夷大學Yuqing Wang教授研究團隊最新提出的基於能量學的臺風增強動力系統模型(energetically based dynamical system model;EBDS),深入剖析了最近幾十年臺風增強率顯著增加的主導因素🚱。研究結果顯示🚣🏻🙆🏼♀️,EBDS方程中的環境動力效率🚞,主要由垂直風切變和高層輻散所貢獻🗯,在強臺風的增強階段中占據了主導作用。這意味著☢️,當氣旋達到臺風強度後,外部環境動力因子對其強度的影響遠超臺風內部動力作用和海溫的影響。在弱臺風階段,增強率的長期增加則主要由最大潛在強度(MPI)驅動,而MPI與海表溫度密切相關。這一發現為理解不同強度階段的臺風增強機製提供了全新視角。研究團隊通過進一步的分析,首次定量揭示了全球變暖對臺風增強率長期變化的主導作用,並闡明了氣候內部變率在此過程中的次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