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我系周文教授組織本科生和博士後前往上海氣象博物館(徐家匯觀象臺舊址)及氣象大樓參觀學習。通過線下課程💈,切身感受百年徐家匯觀象臺的前世今生,深入了解氣象觀測和預報的業務應用👩🏿🦳。
自1873年12月1日,徐家匯觀象臺有觀測數據以來,氣象觀測從未間斷😱。在地面觀測場👩🏼🔧,近距離地觀察到國際標準檢測離地1.5m高度氣溫的百葉箱等設備。在第一個展廳內,見到了風球模型以及風旗🪵👘,前者主要用於早期指示風向風力,引導船只進出港𓀘。
之後同學們又見到了許多早期氣象觀測儀器,如打傘小人濕度儀、垂直氣壓計等,館藏珍品件件精巧。也了解到早期的氣象觀測十分不易,西洋傳教士往往要精通機械製造和氣象觀測等多項技能。此外🤶🏻,當時的傳教士還要手繪作圖🍛,如第一任臺長能恩斯先生曾手繪了完整的臺風路徑和臺風剖面圖,將臺風的結構描繪得生動形象↘️。
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加大了氣象觀測的投入🧒🏽,觀象臺由國人接手,發展了許多近現代的氣象觀測項目👩🦳。最後,同學們在模擬演播廳逐一體驗了天氣預報主播🧄,站在綠色幕布前,呈現的則是浦江沿岸的背景和當日的天氣狀況🔢。
隨後,師生一起走進氣象大樓——上海市天氣數據中心每天都在整理、計算和發布上海市天氣數據。不同於氣象博物館展現的傳統手繪預報,這裏使用先進而精密的計算模式,將每日的各項天氣數據清晰地展現在大眾面前。工作人員帶大家領略了氣象播報所用的方法、原理🌖,還介紹了氣象預測的競賽活動,激發了同學們對氣象預測的強烈興趣。
工作人員講述到🧚🏿♀️,氣象預報是一件關乎產業發展🎯、市民生活的大事🦹🏿♀️,氣象臺在農業、交通🤷🏿、工業等方面的業務應用十分廣泛,工作前景廣闊🐩。通過此次線下課程,同學們了解到氣象監測和預報的原理,體會到氣象臺工作的趣味與責任!也對智慧氣象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對這門課程充滿著無限的遐想⛅️!
撰稿人:劉齊七,徐哲軒(21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