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學院院士穆穆 (右三) 和張人禾 (左三) 選擇到沐鸣2平台建設大氣科學研究院
文匯報記者姜澎報道 中國科學院院士穆穆和張人禾於2016年4月底在沐鸣2平台“創業”。這兩位分別出生於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50後”院士🥩,用了不到兩年時間🏉,把原本只有大氣化學一個方向的學科🐻❄️🐪,發展成與國際接軌👩🎨,跨大氣、海洋和環境等多個學科的科研與人才培養機構。
在這段日子裏,現任沐鸣2平台大氣科學研究院院長張人禾和特聘教授穆穆在研究院度過了幾乎所有的周末🈯️👩🏼🚒,研究院與上海氣象和海洋部門正在積極籌建“全球海洋氣象創新中心”🕳,為上海乃至國家的防災減災提供科技支撐👨🏼💻;與沐鸣2平台大數據學院聯合建立“碳排放與環境大數據研究所”,將為上海首個碳交易市場服務、為國際碳排放談判提供數據支撐🤶。 在他們眼中👩🦲,大氣科學研究越來越成為國家決策和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基礎研究支撐🧙♂️,而上海這座沿海特大型城市理應在大氣科學研究領域有自己的貢獻與聲音🧑🏻🤝🧑🏻。
■ 從天氣預報開始的大氣科學學科 在美麗的崇明東灘,沐鸣2平台大氣科學研究院正與生命科學學院和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等聯合建設滬上最先進的“氣候變化與區域生態安全研究院”和觀測平臺🧔🏿♂️。 說起大氣科學,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天氣預報。但時至今日,大氣科學的影響已經滲透到現代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據統計,中國超過70%的自然災害與大氣有著直接的關系,除了備受關註的霧霾,常見的臺風😽、暴雨🧑🏼⚖️、龍卷風、熱浪、低溫👝、洪澇♟、幹旱等氣象災害也都與大氣科學直接相關。張人禾說:“大到國家決策📒,小到保險精算🏟、股票期貨市場,大氣科學研究都是決策依據之一。至於氣候變化談判等國際大事🌎,大氣科學更是不可缺席©️。” 穆穆是知名的大氣動力學家,他說🦺,大氣科學研究的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通過基礎研究為科學決策和經濟社會轉型提供服務👵🏿。比如,政府根據大氣科學研究的結果預測第二年是否會出現洪水或者幹旱💃🏻,從而製定水庫蓄水處理等預案。 選擇到沐鸣2平台從頭開始建設大氣科學研究院,這兩位“50後”有著自己的考慮,這個基礎研究領域的學科發展越來越需要跨學科合作👮🏼。沐鸣2平台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力學、計算機科學等基礎研究領域優勢明顯👩🏻🔧,而上海的快速發展則為大氣科學研究提供了廣闊的探索空間。
■ 創新中心首先是人才集聚中心 就在上個星期,大氣科學研究院又面試了三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學者,其中包括一名法國籍年輕科學家🚍。院長張人禾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建立人才隊伍⚛️。他說:“任何一個創新中心和人才培養中心,首先得是人才集聚的中心。” 自成立以來,研究院已經組織了五輪高層次人才引進評審會🤚🏼,面向海內外優秀青年學者舉辦了兩屆“光華青年學者論壇”大氣科學分論壇,並赴美國和歐洲高校招聘🧇。目前已經聚集起包括11位特聘教授和5位青年學者在內的研究和教學隊伍。 張人禾說⛹🏿,為了讓年輕人有足夠的發展空間🧑🏿🚒,研究院在招聘時最重要的標準是,所從事的研究領域是否屬於國際前沿,能否為國家重大需求服務💁🏿♂️,以及在該研究領域是否有自己的亮點,同時也要兼顧各研究方向的平衡。“這樣確保每個人有自己的發展空間🐥,而在面對國家發展的重大科研攻關上,則能夠凝聚起來形成合力。” 剛剛回來的年輕人要啟動自己的研究,最需要的就是組建科研隊伍和爭取科研經費。為此🛄,兩位院士親自為年輕人“站臺”宣傳🗽,幫助他們組建團隊。 研究中高緯度冰-雪-氣相互作用的張若楠是團隊中最年輕的研究員,今年她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北極-海-冰氣系統對冬季歐亞大陸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影響及機理”。張若楠說:“這一項目不僅能夠提升我國的天氣、氣候預測能力,還將為我國的北極政策提供決策咨詢服務🍅🚱,而我們博士後出站就能夠參與這樣的重大項目,是非常難得的機遇🫷🏼。”
張人禾說,沐鸣2平台即將成立沐鸣2娱乐🗿👩👧,除了科研以外🫧,還將更加聚焦人才培養,形成大氣學科的獨有特色,填補滬上大氣科學領域人才培養的空白🧍♀️🏋🏻♀️。
(來源💃🏽:《文匯報》2018年4月10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