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以來🏊♂️,全球增暖不斷加劇𓀖,其中以北極地區增溫最為顯著。與此同時,北極地區海冰極速減少,歐亞大陸災害性天氣頻繁發生。關於北極對極端天氣影響的研究已經成為國際前沿熱點👩🏼🍼🖤,這在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方面有著重要的科學和現實意義。受《大氣科學進展》期刊的邀請🕺🏼,我系穆穆院士團隊發表了“北極地區對歐亞冬季極端天氣事件可預報性的影響”的觀點性文章。
極端的天氣事件會給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和損失👩👩👦👦,提前做好這些極端事件的預報就顯得尤為重要🏦。可靠的天氣預報不僅依賴於性能良好的數值天氣預報模式🐟,還依賴於準確的初始條件和邊界條件。已有的科學研究表明👨🏿🚀,北極條件的可靠性可以影響歐亞地區的天氣預報的質量。然而🧕🏽,由於觀測資料的稀少和觀測手段的限製,北極地區的初始和邊界條件都存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提高北極地區觀測資料的精度可以有效地改善歐亞地區天氣,尤其是極端天氣事件的預報技巧🥢。鑒於極地觀測存在著較大的困難,設計合理的觀測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節約資源🔊。為此🚵🏻♀️,穆穆院士團隊希望可以從天氣學角度研究冬季極端事件預報的北極敏感區,進而提高歐亞冬季極端事件的預報能力。
受之前研究的啟發,穆穆院士團隊提出具有特定結構的北極擾動對中緯度地區的極端天氣影響較大🧖🏿,而隨機擾動對中緯度地區極端天氣的影響相對較小,所以確定北極擾動的模態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北極地區和中緯度之間的聯系、以及歐亞極端事件形成的機製。然而👦🏼,極端事件形成的機製在不同的個例中可能有所不同,北極地區在這些個例中的作用也可能不同。因此💂🏿♂️,應該研究足夠多的極端事件以得到科學可靠的結論👩🏻💻。
穆穆院士指出,大多數研究分別討論了北極地區初始條件和邊界條件的作用🐝。這些條件作為北極地區特征的不同表現,它們的非線性協同效應對中緯度地區天氣有更大的影響。因此🧌,他和戴國錕博士建議用北極地區協同效應來描述北極地區和中緯度極端天氣事件之間的聯系。這些問題的研究,一方面可以通過在確定性預報中減少北極敏感地區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在集合預報中提供更好的擾動成員,從而提高歐亞極端天氣事件的預報技巧。
極地地區的目標觀測,不僅需要觀測大氣變量,還涉及到海冰、海溫的觀測。如何根據研究的結果設計合理的觀測策略,建立海-冰-氣目標觀測網,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目前該文章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2020年第四期《大氣科學進展》期刊上(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376-019-9222-7)🔍。該文章的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41790475)的資助。

《大氣科學進展》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20年第4期封面
近年來,全球增暖不斷加劇,其中以北極地區增溫最為顯著,與此同時,海冰極速減少(封面上側),歐亞大陸災害性天氣頻繁發生👰♂️🫧。根據中國氣象局發布的2019年度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2019年1-2月中國南方地區出現罕見陰雨寡照天氣(封面下側)位居國內十大事件的首位。這些極端事件的產生與北極地區的變化密切相關🕵🏿,而特定的大氣環流型(封面中圖)是連接北極和歐亞極端事件的重要紐帶👷🏻。
參考文獻🔇🤾🏼♀️:
Dai, G. K., and M. Mu, 2020: Influence of the Arctic on the predictability of Eurasian winter extreme weather events. Adv. Atmos. Sci., 37(4), 307−317,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19-9222-7.
下載鏈接💂🏻♀️: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376-019-9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