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26日,空氣質量監測😺、分析與預報國際研究計劃(MAP-AQ)亞洲區域辦公室🚴🤌🏼、沐鸣2平台“極端天氣氣候與健康風險互聯與治理”IRDR國際卓越中心👩🏿🚒、沐鸣2/大氣科學研究院聯合舉辦的首屆化學天氣與化學氣候青年學者論壇在上海成功舉辦。
論壇由大氣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義軍教授主持,張人禾院士代表MAP-AQ亞洲區域辦公室和IRDR卓越中心為青年論壇致開幕詞。北京大學朱彤教授和鄭玫教授🎽🤸🏿、馬普氣象所Guy Brasseur教授分別作為WMO-GAW專家指導委員會、IGAC中國工作組秘書長和MAP-AQ研究計劃聯合主席為論壇致辭🌑。北京大學趙春生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廖宏教授👵🏿、南京大學丁愛軍教授☝🏻、天津大學傅平青教授、南方科技大學楊新教授和沐鸣2平台王琳教授等特邀專家與來自全國三十余科研院所的百余位青年學者就化學天氣與化學氣候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本次論壇以“化學天氣和化學氣候”為主題💂🏻♀️,針對大氣化學與天氣氣候的交叉研究,設置了從大氣汙染的排放源頭到其與天氣氣候耦合的全鏈條議題。40余場邀請報告聚焦大氣成分來源🚣♀️、大氣成分的理化特性觀測、大氣化學-天氣氣候多尺度耦合數值模擬🚣🏽♀️、大氣環境與天氣氣候的相互作用等四個研究方向的具體科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解讀。論壇特設了針對每個議題的討論環節,由2位議題召集人提出該領域存在的開放性科學問題,並組織特邀專家與青年學者進行主題討論,現場就GHG和ODS排放源的準確定量、VOCs的精準識別與源頭差異性、大氣成分觀測儀器進展、觀測數據中大氣化學和物理過程信息的提取和認知💂🏼♂️、化學-天氣氣候反饋機製的不確定性🤲🏻、大氣物理-大氣化學多尺度耦合模式發展🏊🏿♀️、精細化模擬中計算資源的合理運用等進行了廣泛熱烈的討論。同時,論壇還額外設置了學術快閃和海報展示環節,供青年學者展示和交流科研成果🗡。
為期兩天的論壇采用單一主會場形式,為青年學者們提供了深入交流和思想碰撞的舞臺👩🦳。論壇最後,鄭玫教授🤷🏿、丁愛軍教授分別代表IGAC和MAP-AQ專家指導委員會對大會進行了總結🍵💘,強調化學天氣和化學氣候在傳統科研領域和交叉研究中的重要性👋🏽,鼓勵青年學者深入開展國際合作和交叉研究🧇🎗,在國際科研舞臺發揮更大的引領和組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