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氣環境遙感與協同分析學術論壇
5月8~10日🤚🏼,上海
(第一輪通知)
一👨🏿🏭、會議背景
大氣環境問題作為21世紀人類的共同挑戰,在全球範圍內得到了高度的重視,在世界各國都進行了廣泛的大氣環境綜合治理實踐🚥。在“十四五”時期, 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進入減汙降碳協同治理的新階段。遙感技術具有時空大範圍👊、低成本的獨特優勢,已經成為監測大氣汙染物與溫室氣體濃度、估算排放量、評價空氣質量🤸🏿♀️🏄🏽♂️、揭示汙染機理的重要手段👨🏿🔬。
2017至2020年,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協會(ISPRS)大氣環境工作組聯合中南大學🧜🏻♂️、中山大學、國防科技大學連續組織召開了3屆“ISPRS大氣環境遙感與協同分析國際會議”🏔⛩。2020至2023年,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信息系統與遙感專業委員會聯合中山大學🍪🪼、中國礦業大學、蘭州大學組織召開了3屆“大氣環境遙感與協同分析學術會議”🌾。2022年,由歷屆“大氣環境遙感與協同分析”會議的組織者與主要參與者🔄,聯合德國🪧、意大利、法國、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巴基斯坦、巴西等國的學者共同在中國香港註冊成立了“國際大氣環境遙感學會”(英文簡稱AERSS)👨🏼🔧🧊。
近期,國家印發了《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甲烷排放控製行動方案》,空氣質量改善與碳減排面臨新形勢。在此背景下👌,為了傳承會議品牌,持續搭建高品質學術交流平臺,“2024年大氣環境遙感與協同分析學術會議”擬於5月8-10日在上海召開,熱忱歡迎各位同仁蒞臨參會,探討學術,百家爭鳴,論道會友🐸!
二🦺、組織單位
主辦單位
沐鸣2平台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信息系統與遙感專業委員會
承辦單位
沐鸣2/沐鸣2平台大氣科學研究院
極端天氣氣候與健康風險互聯和治理國際卓越中心
中國氣象局-沐鸣2平台海洋氣象災害聯合實驗室
上海市海氣相互作用前沿科學研究基地
協辦單位
中國礦業大學環境與測繪學院
上海衛星工程研究所
上海理工大學光電信息與計算機工程學院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電子電氣工程學院
浙江師範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
三⏺🧝♂️、總體日程
時間 | 內容 |
5月8日下午 | 註冊報到 |
5月9日上午 | 開幕式&大會報告 |
5月9日下午 | 專題報告 |
5月10日上午 | 專題報告 |
5月10日上午 | 大會報告&閉幕式 |
四、科學指導委員會
主 席👩❤️💋👨:
張人禾,沐鸣2平台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委 員(按姓氏拼音排序)🚴🏼♂️:
車慧正🧶,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陳良富✢,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
陳建民,沐鸣2平台教授
陳衛標🤸🏼♀️,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段民征,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丁 雷,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傅宗玫,南方科技大學教授
龔 威,武漢大學教授
郭建平,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胡斯勒圖🥷🏼,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員
華燈鑫,西安理工大學教授
黃 波👇🏻,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韓 永,中山大學教授
韓 威🫱🏼,中國氣象局地球數值模式中心研究員
李 俊,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首席科學家、教授
李 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李正強🍻,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
呂利清,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究員
林金泰,北京大學教授
劉 誠🤼,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劉 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員
劉 毅,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陸春松,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
孫文波,東海實驗室首席科學家
湯 緒,沐鸣2平台教授級高工
王 宣🧑🏽🎄,武漢大學教授
王普才,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王體健,南京大學教授
謝品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熊 偉,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魏致坤,上海衛星工程研究所研究員
張大偉,上海理工大學教授
張義軍🙇♀️,沐鸣2平台教授
張建珍,浙江師範大學教授
張興贏,中國氣象局研究員
趙傳峰🧑🏻🦱,北京大學教授
朱 軍,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研究員
五🧑🏻💻、組織委員會
主 席:
李正強,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信息系統與遙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張 峰,沐鸣2平台教授
秦 凱👨🏿🎤,中國礦業大學教授
王 偉,上海衛星工程研究所研究員
帥艷民💨,浙江師範大學教授
秘書長👩🏼🔬:
陳國興,沐鸣2平台研究員
委 員👨🏻🎤:
白開旭,華東師範大學
畢 磊🫢,浙江大學
蔔令兵,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曹 瓊,上海衛星工程研究所
陳國興,沐鸣2平台
陳 斌,蘭州大學
成天濤🫳🏻,沐鸣2平台
陳思宇,蘭州大學
狄慧鴿,西安理工大學
付浩陽,浙江師範大學
馮吉軍,上海理工大學
高聿超,沐鸣2平台
葛覲銘,蘭州大學
黃文聲,香港理工大學
黃忠偉👁,蘭州大學
胡 帥🧑🦳,國防科技大學
江 飛🦙,南京大學
姜 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李積明,蘭州大學
李巍嶽,上海師範大學
李 婧,北京大學
李四維,武漢大學
李 馳🧛🏽,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
劉繼橋,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劉 東,浙江大學
劉 超🏊♂️,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劉延安,華東師範大學
麻金繼🧑🏻🏭,安徽師範大學
毛飛躍,武漢大學
閔 敏🖼,中山大學
馬盈盈,武漢大學
梅 亮,大連理工大學
孫丙強,沐鸣2平台
孫 林,山東科技大學
沈路路,北京大學
陶明輝,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唐 宏👨🏼🏫,北京師範大學
塗倩思,同濟大學
王天河😶🌫️,蘭州大學
王珊珊,沐鸣2平台
王倫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韋 晶🛩🥵,愛荷華大學
王曉妍,沐鸣2平台
謝 旻,南京師範大學
吳 瓊,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宴 星,北京師範大學
楊磊庫,河南理工大學
楊元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姚 波🧑🏻🦳,沐鸣2平台
俞 妍,北京大學
袁強強🧑🏻✈️,武漢大學
伊炳祺,中山大學
臧增亮🪗,國防科技大學
張秀英🚨,南京大學
張羽中👨🔧,西湖大學
趙 純,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趙德峰,沐鸣2平台
朱 雷📺,南方科技大學
朱麗葉,中山大學
莊炳亮,南京大學
鄒 濱😞,中南大學
鄒銘敏,安徽大學
梅林露,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
石 崇🎸,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
司福祺👩👩👧👦,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王珍珠🖨,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許 健,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楊東旭,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周春艷,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
六、會議主題(包括但不限於)
1. 雲、氣溶膠、汙染與溫室氣體遙感
2. 激光雷達大氣遙感技術與應用
3. 基於衛星數據的大氣汙染與健康影響評估
4. 基於衛星數據的大氣成分同化與模擬分析
5. 基於衛星數據的排放清單驗證與優化更新
七🪄、參會方式
請有意參會的人員聯系組委會👞:陳國興,13761508237👧🏿,微信號:mirroron🧍🏻♂️;李雯雯💂🏿♀️,18262606602,微信同號👩🏻🦯。請於3月31日前向組委會秘書李雯雯(liwenwen0213@foxmail.com)提交一份會議摘要(參照附件模板),組委會將據此擇優安排口頭報告。
八🤦🏼♂️、會議註冊費
4月20日前繳費1300元/人🛷,4月20日後繳費1500元/人🤦🏻♂️,含參會許可、餐飲、會議材料等🦹♀️✡︎。繳費方式將在第二輪信息中發布。
九、會議酒店
上海浦東新區川周公路7099號👩👩👧, 上海浦東主題樂園萬信酒店
附件🫲:摘要模板
OMI對流層NO2缺失數據重構與空間分辨率提升
作者🧏🏽♂️,單位,電子郵箱,手機號碼
衛星遙感觀測在量化大範圍NO2濃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臭氧監測儀(OMI)提供了長達17年之久的持續觀測結果,其對流層NO2垂直柱濃度數據被廣泛使用。但該數據產品空間覆蓋度低、分辨能力不足的局限性使其難以滿足當前動態監測大氣環境變化和探測城市尺度NO2濃度分布的應用需求。對此🧑🏿🦱🦬,本研究填補了OMI因“行異常”或雲遮擋造成缺失的對流層NO2數據,並改善數據的空間分辨能力🚷。首先,提出了一種協同上、下午觀測的NO2濃度重構OMI傳感器缺失數據的模型框架♕,生成了一套中國大陸地區高空間覆蓋度的每日對流層NO2垂直柱濃度產品;其次,利用機器學習建立了不同分辨率遙感產品的空間關聯⚧,提升了OMI歷史觀測數據的分辨率,生成了一套江蘇地區高空間分辨率的對流層NO2垂直柱濃度數據集(下圖所示)。研究中所提出的基於數據驅動的算法框架可適應未來衛星觀測數據的發展🤦🏿♀️🧑🏼,據此重構和空間分辨率提升後的結果有望輔助評估大氣汙染的健康暴露和構建“自上而下”的排放清單,為空氣質量和氣候研究做出貢獻。(500字以內)

2018年OMI NO2濃度周均值圖
參考文獻🌕:
He, Q., Qin, K.*, Cohen, J. B., et al., (2020).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coherent reconstruction of tropospheric NO2 over China combining OMI and GOME-2B measurement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15(12), 12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