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暖停滯(Hiatus)是指自20 世紀末以來,在人類活動導致溫室氣體加速排放的背景下,氣候系統增暖的趨勢減緩的現象🕵🏽。這一現象不僅表現在全球平均氣溫上🍴,也具有局地效應🛗。有研究表明1998–2012年中國地表氣溫有變冷趨勢𓀆,也發生了變暖停滯⛪️。前人有關變暖停滯原因的分析較少考慮北極的變化,而北極海冰作為全球氣候變化的“指示器”和氣候異常的“記憶器”🕦,對地球系統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尤其是近20年來,北極呈放大型增暖👮♀️,北極海冰急劇消融。那麽🐜,北極海冰的快速消融是否與中國冬季發生變暖停滯有關?
大氣科學研究院吳誌偉教授課題組近期於《Climate Dynamics》發表的論文“A link of China warming hiatus with the winter sea ice loss in Barents–Kara Seas”對上述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論文合作者包括福建省氣候中心李欣欣博士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李艷傑博士。
研究發現🧘🏿,1998年前後中國冬季氣溫變化趨勢由正轉負,發生了變暖停滯現象。相應地🍮,1998–2013年巴倫支海—喀拉海海冰較1979–1997年以3倍速率加速減少👩⚖️,可能是引起中國冬季氣溫趨勢發生轉變的重要原因(圖1)。定量化衡量結果表明自1998年以來海冰的加速減少可以解釋中國冬季氣溫61.4%的下降趨勢和14.4%的年際變率。觀測分析指出巴倫支海—喀拉海海冰急劇消融能夠激發向下遊傳播的Rossby波列,從而引起中國上空大氣環流異常。極鋒急流減弱、東亞副熱帶西風急流增強🛞、烏拉爾山阻塞形勢的維持以及來自歐亞大陸北部大範圍高壓帶的異常東北風,是引起1998年以來中國冬季出現降溫趨勢的重要原因。波作用通量和波射線分析方法(圖2)也證實變暖停滯期海冰的快速減少能夠激發更多的波能量向下遊傳播。因此,巴倫支海—喀拉海海冰的急劇消融可能是1998年以來中國冬季發生變暖停滯的關鍵原因之一。
圖1 (a)1979–2013年冬季北極海冰指數(藍色曲線)和去趨勢的北極海冰指數(紅色曲線)標準化時間序列。(b)同(a),但針對中國冬季氣溫指數⛈。綠色虛線表示1979–1997年和1998–2013年兩個時段的線性趨勢。
圖2 (a)1979–2013和(b)1998–2013年海冰異常激發的波射線路徑。黑色等值線為200 hPa氣候平均緯向風零線⏰。彩色等值線(間隔為6 gpm)表示200 hPa位勢高度對海冰異常的回歸場。藍色曲線是由波射線方程求解的波射線路徑。黑色矩形框代表初始擾動源位置(60°–80°N🧑🏿🔧,45°–100°E),紅點為向下遊傳播的波射線始發點🗾。
參考文獻:
Li X, Wu Z, Li Y. A link of China warming hiatus with the winter sea ice loss in Barents–Kara Seas[J]. Climate Dynamics, 2019, 53:2625-2642.